《山西日报》聚焦加快构建体现山西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出“各市在行动”系列报道(下)

来源:英超小九直播在线观看    发布时间:2023-12-21 06:45:19

原标题:《山西日报》聚焦加快构建体现山西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出“各市在行动”系列报道(下


产品介绍

  原标题:《山西日报》聚焦加快构建体现山西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出“各市在行动”系列报道(下)

  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山西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进一步加快转型发展奋进“两个基本实现”目标的决定》,提出了“66831”工作体系,用以指导和推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加快转型发展的工作实践。为展示全省各市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六大行动,加快构建体现山西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部署、新实践、新成效,《山西日报》日前在一版推出“各市在行动”系列报道。

  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对进一步加快转型发展的核心任务作出部署,强调要深入实施六大行动,加快构建体现山西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阳泉,一座有着深厚工业基础的城市,“工业基因”早已根植于这座城市的血脉中,更是其发展的底气。

  作为我省的东大门,阳泉市坚定不移贯彻省委全会精神,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起的产业培育壮大。刚刚审议通过的《阳泉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担当作为转型攻坚奋力追赶奋进“两个基本实现”目标的实施建议》(下称《实施意见》),全面部署“十大行动”,进一步明确了全市经济发展的方向,为产业升级筑牢了支撑,努力推动阳泉这座工矿城市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放眼山城,数字产业、装备制造、新能源……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催生新动能、形成新业态,在高水平发展的道路上,阳泉蹄疾步稳。

  8月,省工信厅公布了2023年省级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试点示范企业评审结果,阳泉市新增6家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山西华储光电有限公司、阳泉煤业华益机械有限公司、阳泉煤业华茂制链有限公司3家企业被评为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山西尊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山西华坤机械有限公司、山西天元绿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家企业被评为省级智能制造试点企业。

  智能制造不断加速、产业升级走向深处。一批批利长远、强支撑的重点项目如火如荼推进。

  《实施意见》是阳泉市充分运用大调研成果,对全市加快转型发展的路径抓手、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体制机制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绘就的进一步加快转型发展、奋进“两个基本实现”目标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在《实施意见》中,阳泉市全面部署了数字新城引领、产业能级跃升、绿色能源基地建设、服务业扩容提质、转型动能培育、营商环境创新、市场主体壮大、城乡融合发展、生态环境提升、民生改善提质等“十大行动”。

  实施数字新城引领行动。大力实施“六大工程”,打造智车之城、网络直播之城、数智双碳之城“三张名片”,推动全市数字化的经济发展全省领先、区域领跑;

  实施产业能级跃升行动。加快发展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型现代化服务业为主题,多领域产业协同发展的“4+N”现代产业体系;

  实施绿色能源基地建设行动。坚决完成能源保供任务,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加快能源产业绿色转型,建设千万千瓦级多能互补、具有深度调峰能力的京津冀清洁能源供应基地;

  实施服务业扩容提质行动。明确服务业发展趋势,全力发展平台经济、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业、康养产业。持续深入实施“5510”工程,打造五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五大公共服务标杆工程,推进十大消费升级重点项目;

  实施转型动能培育行动。加快构建“一城一院多中心(室)”创新平台,持续深化国资国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加快融入京津冀及山西中部城市群;

  “十大行动”既贯彻了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又对阳泉市既定总体思路和部署进行了深化拓展,形成了推动高水平发展的阳泉路径。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闻令而动,放手拼、全力搏,山城大地涌动着产业升级的勃勃动能。

  从贝特瑞年产5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到中烜(山西)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再到中冀投(山西)年产5万吨锂离子负极材料及配套工序一体化项目……秋日里,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正抢抓施工“黄金期”,高质高效推进建设。

  落实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全面推动“十大行动”,离不开优良的营商环境。

  阳泉市把持续打造“三无”“三可”营商环境和开发区升级版作为大事要事来抓,深入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聚焦项目建设,优化全流程、全周期“保姆式”服务,加强全要素保障,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改善投资环境。

  作为项目的承载平台,阳泉市高新区不断推动制度创新,制定出台《强化“要素跟着项目走”推进制度创新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措施,快速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与此同时,以超常规力度和举措推动经济平稳运行,落实好上级惠企扶企一揽子政策,做好专项债资金、土地用地指标等要素保障工作,为企业项目增资扩产、落地投产提供条件。出台的《2023年市场主体提升年行动计划》,开展七大提升行动,并夯实“个转企”、发力“企升规”、抓实“规改股”、突破“股上市”,紧扣“专精特新”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做好培育壮大工作。

  营商环境的一流与高效,成为吸引企业入驻的强磁场、加快项目建设的强引擎。今年上半年,阳泉市高新区完成工业增加值可比价14.7亿元,增速18%。高新区还成功获批山西省数字化的经济示范型和培育型园区以及山西省绿色低碳循环示范园区,在数字化的经济、双碳产业新赛道上持续保持优势、取得突破。

  一处处项目工地传递着发展的信心,与日俱增的重点项目更激发着阳泉的发展活力。

  一个个项目由“蓝图”化为“施工图”,再从“施工图”变为“实景图”,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千帆竞发”,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气势如虹”,阳泉持续谱写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篇章。

  新型储能和能源互联网加快发展,“智车之城”已成为最亮丽的名片,“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正式对外开放,“四新”产业投资提高30%以上,数字化的经济、新能源电池、碳基新材料、新能源、固废利用、现代物流等六大“百亿级”产业集群起步成势,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一浪高过一浪的产业升级转型热潮背后,是阳泉市牢固树立特色化产业布局的鲜明导向和生动实践。

  建设数智新城是今年省委赋予阳泉的重大使命,阳泉市牢牢把握机遇,加紧编制发展规划、出台有关政策,全方面实施工业赋能育新战略、数字化的经济优先发展的策略、服务业扩容提质战略,产业升级转型全面提速。

  “数”链接资源,催生创新;“智”以AI、物联网推动智能化、智慧化;“新”以数智驱动形成新产业、新主体;“城”统筹推动城市经济、生活、治理全方位数字化转型。“数智新城”建设,就是阳泉市落实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推动“两个转型”的有力抓手,也是阳泉构筑差异化发展优势、加速塑造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加速工业互联网、5G+智慧矿山,打造一批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为特色的数字化转型示范,高标准打造智慧物流园;

  用好中电阳泉数字化的经济产业园、智创城7号等载体,加速布局电子信息制造、信创、智能终端、智能家居等产业,加快数字产业集聚;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随着特色化布局产业逐步深入,新兴起的产业集聚的发展动能终将喷薄迸发。(山西日报记者 苏晓晨)

  上党从来天下脊。从邈远悠长的神话传说到星罗棋布的古建筑、古村落,长治境内有众多的历史遗存;长治也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这里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革命文物、红色遗址和纪念地遍布全市;长治产业门类齐全,是全国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历史是一座城市的荣光,也是她迈向未来的信念与力量。不久前长治公布了经济运行半年报:上半年全市GDP完成1273.3亿元,增长6.6%,总量和增速均为全省第二;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增速全省第一。

  宏图起处热潮奔涌。长治要“在加快制造业振兴升级上干在先做示范,在推动文旅康养融合发展上干在先做示范,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上干在先做示范”。现在的长治有了更远的目标:到2030年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转型,主要质量效益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全省中等水准的同时,全市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稳居全省前列,进入中部87个城市前20位,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高水平开放型经济迈出新步伐,全市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位于长治市郊的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内最大的氯化石蜡生产基地和最大的锦纶短纤维生产基地,也是全球焦化行业链条最长、产品最多、集聚度最高的循环经济生态园区。眼下这里正重点推进瑞君高性能锂电负极材料、龙星碳基新材料、潞宝187万吨焦化升级改造。

  作为全国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战略转型升级示范区,长治统筹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发展壮大,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问题,坚持制造业振兴升级主攻方向,建立“链长+链主”工作机制,发展壮大半导体光电、光伏、现代医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氢能等10条产业链,以“链式发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10条产业链,长治市建立“链长+链主”机制,确定“七大行动”工作格局,编制实施产业链“四图谱五清单”,制定出台“十项制度”,全流程、多方面打造十大重点产业链。政策带动下,慢慢的变多的产业、资金、科技和市场与本地特色、资源、优势相嫁接,今年上半年,全市20多个强链补链延链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建设。

  建设专业镇是转型发展新引擎。今年以来,长治市充分挖掘县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历史传统优势,确定了首批10个市级专业镇。依托专业镇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专业特长和历史传承,全力推进专业镇产业转型升级,特色产业正从中低端逐渐向高端迈进。潞城碳基新材料、漳泽光伏制造、潞州LED……这一些产品产业正借助“专业镇”这一抓手,有力助推着经济发展。

  抢抓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与北京市对口合作历史机遇,着眼重点优势领域,优化产业布局,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全新赛道上,长治用更新更优的成绩作答:电子信息产业主要经营业务收入占全省的60%,LED光电占全省的85%,光伏占全省的65%,生物医药制品占全省60%以上;引进龙芯中科国产CPU,形成从芯片、硬盘、主板生产到整机制造的信创产业链。今年1至7月,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8.2%,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33.8%,10个市级专业镇实现产值124亿元,增长6.4%。

  金秋时节,山丰水茂,风景如画,多彩长治迎来最旺的旅游季。从八泉峡的太行奇峻风光到壶山富含多种矿物质的温泉,从太行水乡的传统村落到丹雀小镇的丰收体验……各具特色的旅游体验,正在这方热土写下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的崭新诗篇。

  长治地处北纬36°至37°之间的“黄金人居带”,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全省中等水准,负氧离子丰富,盛产小米、红枣、花椒、核桃等特色农产品,膳食丰富多样,是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中医中药之乡,也是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市。怎么样才可以将优势资源变成优势产业?怎么样才可以把绿水青山加速转化为金山银山?长治在实践中不懈找寻着适合自身的答案。

  出台《长治市创建A级景区和太行山居奖励补贴办法》《长治市关于推动文旅康养市场主体发展实施方案》,整合各类资源,加大综合设施配套和服务力度,不断丰富产品供给,提升产业承载力,持续推进文旅康养产业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同时,按照“大景区+村镇”“乡村旅游+民宿”“休闲项目+酒店”等模式,布局建设了一批以森林康养、山地康养、温泉康养、文化康养、中医药康养、运动康养、乡村康养等为主题的多元化、多类型休闲度假康养区。

  坚持城市建设和旅游利用共融共生,挖掘漳泽湖、老顶山“东山西水”生态资源,升级城市休闲氛围,成功打造了集生态保育、度假旅游、健康疗养为一体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平顺淙上村万亩党参种植园里,人们在新奇体验中解锁以往不曾留意的康养密码。巍峨太行、山水画廊、古镇新生、温泉民宿……整合资源打造的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新模式,在长治正拓展出新空间,激发起新活力。今年1至7月,全市13家4A级及以上景区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12%,比2019年同期增长32%;营收同比增长159%,比2019年同期增长70%。

  在不久前召开的长治市文旅康养融合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工作推进会上,确立了着力打造中国神话之乡、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院、中国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展示区、中国太行风光揽胜处和中国康养福地五大品牌的更高目标。把文旅康养产业打造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幸福产业,让“诗”和“远方”在这共创的美好生活中触手可及。

  一个月前,受超强台风“杜苏芮”影响,长治出现了强降雨天气。但人们惊奇地发现,骤雨过后蓝天白云下的城市洁净如新,以往的城市内涝何以得到一定效果缓解呢?

  答案在于这个黄土高原上诞生的“水弹性城市”。长治市以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示范城市建设为抓手,全方面提升主城区能级,打通和扩建多条城市主要街道,实施背街小巷硬化改造,启动“城市疮疤”治理,编制《长治市主城区停车专项整治规划》。2023年,长治海绵示范城市绩效评价等级再获A档,连续两年获评A档,全国3家、全省唯一。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长治坚持以人为核心,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扎实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组织编制市县两级《国土空间规划》,深入落实多规合一,推动城市发展规划、各类专项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紧密衔接。聘请高水平专业团队编制《空间发展的策略规划》,加快建设“1+3+4”上党盆地城镇群,形成“半小时生活圈”,构建起“一核多心网络化”的城市空间体系。

  将县域内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放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位置,长治重点在行政审批、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方面突破,让资源跟着需求走、服务跟着居民走。在全市12个县区设置了政务服务超市,“7×24小时”不打烊;132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大厅新增了畜牧、劳动保障、财政、扶贫专干等内容,可办理30项服务事项;2217个村(社区)具备代办退伍军人优待证、残疾证等20项服务事项。

  以打造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数字化建设为抓手,长治实现了“统仓统配”“多站合一”“一网多用”等先进仓储物流配送模式。全市建设投入运营县级物流仓储配送中心11个、乡镇商贸中心103个、快递寄递服务点206个、村级便民服务站2299个,便民惠民寄递服务基本覆盖。

  城里高楼林立设施齐全,品质功能加速升级;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活力十足,村貌村风整洁文明,徜徉在长治大地,目之所及,城与乡宛如并蒂莲,花开两处,各有芬芳。在新时代的脉搏里,在城乡融合的春风里,长治正全方面推进着城镇的繁荣与乡村的振兴。(山西日报记者 李家鸣)

  刚刚落幕的晋城2023光机电产业招商推介会,总投资204.6亿元的23个项目成功签约,千亿级光机电产业集群再添新动能;晋城沁水盆地潘河区块,全国首个薄煤层气大规模开发项目全面建成投产,煤层气全产业链发展再获新突破;白马寺山高端康养示范区,集大型会议、宴会、住宿、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凤城康养中心落成投运,康养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以一流的形象和品质,迎接2023中国·山西(晋城)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的八方来宾……

  这段时间的晋城好事不断、喜事连连。各项新兴起的产业如同一辆辆蓄满能量的列车,不断提档加速。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晋城深刻把握转型发展大势和自身特色优势,锚定“1+5”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目标,精心谋划实施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要事,全力快速推进形成有力牵引、多点突破的良好态势,矢志争先领跑,贡献更大力量、展现更大作为。

  “市委最大限度地考虑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和我市转型发展所处的现实方位,坚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努力绘就进一步加快转型发展的路线日召开的晋城市委八届五次全会上,晋城市委书记王震指出,“持续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两手抓,深入实施‘六大行动’,加快构建‘1+5’现代产业体系,在全省率先走出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转型发展新路。”

  晋城,优势资源的富集之地。无烟煤储量占全国的1/4,煤层气储量占全国的2/5,冶铸历史传承千年;全市森林覆盖率40.3%,夏均气温22℃,坐拥全国1/3的宋金古建、全国最丰富完整的明清古堡群落;三晋门户、中原咽喉,一小时经济圈内覆盖3000万人口,超3万亿元的GDP……

  正是基于对转型发展大势和自身比较优势的深刻认识把握,新时代的晋城谋划确定了“传统优势产业+煤层气、光机电、文旅康养、现代服务业、数字化的经济5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的转型方向,并一路探路领跑。

  省委作出“加快构建体现山西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决策部署,晋城对标对表,对资源特色、产业优势、空间潜力、实践经验进行重新审视梳理。依托前期深入调查研究形成的高水平发展“12+17+X”系列调研报告,进一步理清思路框架,明确发展方位、奋进目标、实现路径,绘制出“两大方向”齐发力、加快构建“1+5”现代产业体系“作战图”——

  聚焦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全力推进传统产业内涵集约发展。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加快推进煤炭产业数字化转型、能源产业“五个一体化”融合、钢铁产业绿色降碳、铸造产业创新集聚。

  着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加快煤层气全产业链发展,建设全国煤层气产业示范基地;打造千亿级光机电产业集群,全力实现“3年500亿、5年1000亿”目标;做大做强文旅康养产业,建设文旅康养样板城市;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培育服务业发展竞争新优势;促进数字化的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深入实施数字晋城战略,建设数字化的经济的标杆城市……迎着嘹亮的冲锋号,晋城信心百倍,开启新征程。

  以“大抓项目”为基底,细绘“六大行动”“施工图”;以“大抓项目”为牵引,凝势聚力、笃行实干,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坚强支撑——晋城纲举目张,致知力行。

  特钢材料强链工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强链工程、文旅康养融合发展工程……开发区金石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城区程颢文化产业园、泽州县中通智能科技电商快递产业园项目……86个重点项目,1884个子项目,这是晋城为今后五年发展谋划出的项目大盘。

  按照系统、集成、整合的理念,围绕产业链和专业镇建设,晋城坚持谋划、策划、规划相结合,持续提升项目谋划的数量、质量和体量,为构建“1+5”现代产业体系攒足势能。

  项目谋得准,还要落得实。晋城建立清单化管理、专班化推进、常态化调度、差异化考核、立体化督导等推进机制,从招商引资、推进建设、见效达效各环节,全周期发力、全要素保障、全流程提速、全方位推动。

  晋城市市长薛明耀率队前往福建招商洽谈,赶赴各类展会推介对接。全市招商引资大会、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山西(晋城)经贸交流合作恳谈会、晋城2023光机电产业招商推介会等陆续召开。招商引资如火如荼,长板招商引项目、“12种招商方式”提质效,上半年,晋城各产业板块招商引资签约项目累计131个,总投资819.8亿元。

  高质高效推进项目落地见效。晋城加强完善承诺制审批“一本制”和“五个一”全代办机制,优化122个“一件事一次办”集成套餐服务,项目办结时间平均缩短30%;充分的发挥项目推进中心、公用事业建设服务中心、财政评审中心作用,滚动开展“三个一批”。上半年,全市签约项目开工率、开工项目投产率、投产项目达效率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总投资近600亿元的大唐晋城“风光火热储”一体化项目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超高速机器视觉、柔性纳米复合材料、纳米陶瓷、纳米硬质合金4个项目加快中试,晋钢机电装备产业园年产110万吨焊管项目进入试生产,锑化物激光器芯片、半导体复合衬底2个项目开始量产……一个个产业项目高潮迭起、生机涌动,正为晋城现代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无限动能。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晋城深刻把握“三新一高”重大战略部署,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定扛起省委赋予“晋城要在全省转型发展中贡献更大力量、展现更大作为”的使命嘱托,晋城不负期许、勇立潮头,立志在全省率先走出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转型发展新路。

  在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方面,晋城围绕产销储运各环节持续挖掘潜能。上半年,全市原煤产量7100万吨,同比增长1.7%;突出晋钢智造、康硕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为龙头的链主牵引,带动6大铸造产业园全面升级,“精密铸件—关键零部件—整机制造”全产业链加速形成。

  在煤层气产业上,持续深化增储上产行动。今年上半年已完成37.16亿立方米抽采,产量和目标任务完成率保持全省第一;全力补链、延链、强链,煤层气“燃料变原料”探索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光机电产业上,聚焦视觉系统、新材料、人工智能3条产业链精准发力,“1+100”产业集群雏形已现。

  围绕文旅康养产业,深入实施基础提升、景区提级、服务提标、品牌提质“四大行动”,不断丰富全市域、全时段、全龄化康养。作为永久会址,以举办中国·山西(晋城)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为契机,持续叫响叫亮“东方古堡、人间晋城,云锦太行、诗画晋城”品牌。今年上半年,全市7个重点监测景区旅游人次、门票、经营性收入三项指标相较2019年,分别增长53%、158%、147%。

  现代服务业发展竞争新优势不断激发,上半年全市服务业七大行业全部实现正增长,对GDP贡献率达55.2%,近五年来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以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先行区建设为抓手的“数字晋城”战略扎实推进,“数字化的经济标杆城市”轮廓愈加清晰……今年上半年,晋城GDP增长率、服务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稳居全省第一方阵。特别是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增长31%,超出规上工业增速26.7个百分点,转型发展势头持续强劲。

  晋城市委八届五次全会郑重提出:2023年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2025年形成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2027年为基本实现转型打下决定性基础。到2030年“1+5”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2035年与全省、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焦化产业关小上大,钢铁产业减量置换,“5G+工业互联网+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融合应用……临汾,产业转型风正劲。

  近日召开的临汾市委五届六次全会指出,紧扣高水平发展第一个任务,按照省委赋予临汾“四个方面走在前作表率”的重大使命,以“三大板块”布局定位为战略基点,加快构建具有临汾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临汾高水平发展全面提质提速,确保全市各项工作稳步迈入全省第一方阵前列。

  在临汾市委五届六次全会上,市委书记李云峰说:“产业转型是临汾发展的根本出路、唯一出路,必须全面重塑产业形态,加快构建具有临汾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长板更长、优势更优。”

  临汾市深刻把握省委“山西推动高水平发展首先要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论断,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上。该市以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为契机,以制造业振兴升级为主攻方向,全面优化沿汾河、沿黄河、沿太岳“三大板块”产业规划,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空间支撑、要素保障和强劲动能。

  按照“三大板块”产业布局,沿汾板块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信创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城郊经济;沿黄板块重点发展储能、清洁用能产业,推动农旅结合、文旅融合,统筹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沿太岳板块重点布局先进焦化等传统优势产业,全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产品,建设全省重要的先进焦化产业基地。

  沿汾板块加快布局新兴起的产业,成功引进百度、字节跳动、北京优炫等一批知名数字化的经济标杆企业;全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增加值在全市占比提升到2/3以上;稳步发展现代农业,建成黄河金三角最大的农产品交易平台,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政策链“五链”耦合效应显现。

  沿黄板块推进农旅结合、文旅融合。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主线全线贯通,乡宁云丘山、吉县壶口瀑布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连续举办三届“大河论坛·黄河峰会”,搭建起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平台;持续壮大新能源、储能和清洁用能产业,一批新能源项目竣工投产,天然气开发项目强力推进。

  沿太岳板块“腾笼换鸟”。安泽蔺鑫170万吨大机焦项目竣工投产,翼城闽光高性能碳负极材料、临汾染化集团新型染料迁建浮山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实施,古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涧河工业园区获批全省首批化工园区,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资源集约、效益集成态势加速形成。

  临汾壮士断腕,向“绿”而行。该市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已建成18个煤矿绿色开采试点。关停市域内所有4.3米限制类焦炉,退川入谷。钢铁企业“减量置换、关小上大”,现有产能向翼城县高质量钢铁新材料工业园区转移。

  在华翔(洪洞)智能科技产业园,一个个大屏幕实时显示各条生产线的产品数量、品质衡量准则和成本分析等数据;生产现场的日常管理监控系统,能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并推送责任人……华翔集团是我省首家上市的民营装备制造类企业和工信部认定的“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数字化的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层次地融合,助力华翔集团打造全球最大的智能家居基地。

  临汾市以制造业振兴升级为主攻方向,推动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和未来产业规模壮大。在现代装备制造方面,围绕“扩量、提质、增效”,突出白色家电、煤机装备、工程机械等零部件及总成、特种车辆装备制造等领域,重点推进华翔(洪洞)智能科技产业园、中信机电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建设500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着眼于产业生态和产业链发展与重构,临汾市大力推行“链长制”,确定了高端装备制造、氢能等7条市级产业链,助推14家“链主”企业做大做强。华翔集团招商延链思路从零散点状向系统链状转变,进而实现“引资紧链”,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和产业吸附力。晋南钢铁集团率先构建起“钢—焦—化—氢”全闭环低碳产业链,成为全省氢能应用新标杆。该市还充分的发挥“链主”企业龙头带动作用,强化“政府+链主企业+产业园”招商,7条市级产业链企业增加到168家。

  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临汾市推动新型建筑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向规模化、高端化、效益化发展,重点实施翼城闽光高性能碳负极材料、侯马建邦高纯铁等项目和临汾经济开发区光电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全省有较大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发展数字化的经济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临汾市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建设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目前全市建成开通5G基站8184个,钢铁、焦化等主导行业企业全部开展数字化转型,22家企业成为省级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试点示范企业。全省“5G+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现场会在华翔(洪洞)智能科技产业园召开,晋南钢铁集团铁水罐智能调度系统成为我省唯一被工信部评选的移动物联网应用优秀案例。

  世界500强企业成都大陆希望集团控股的中联恒创光电新能源项目,在临汾经济开发区办理前期手续仅用了40天。

  在临汾市,所有审批事项办理都向全国最短时限看齐。该市创新设立营商环境投诉举报监督专线和“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专人受理“没办法办理”“难以办理”等疑难杂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荣膺“全国新兴投资热点城市”“2023浙商最佳投资城市”称号。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强化项目和人才支撑。临汾市创造性用好省委“12种招商方式”,市委书记李云峰、市长王延峰带队招商引资,今年1月—8月全市签约项目150个,总投资1115.8亿元,完成省定任务的111.9%;开工项目101个,开工率67.3%;新开工项目投资额314.2亿元,完成省定任务的82.9%。创新开展“市县党政正职访名校”招才引智“五个一”行动,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18所高校签订“12大基地”合作项目1558项,引进硕博人才2563人,其中柔性引进高级专家500余人。

  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临汾市大力推动农业“特”“优”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建设全省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翼城县东关村、尧都区岳壁村分别打破我省水地、旱地小麦亩产单产纪录。沿汾蔬菜、沿黄梨果、沿太岳中药材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全产业链智慧化,目前正培育“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中央厨房+终端配送”全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临汾市促进商贸服务业提质,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进市区“五大商圈”建设,申建特色商业步行街,打造一批夜经济示范集聚区,增添城市“烟火气”。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大市,该市实施国家A级旅游景区倍增计划,在已有3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基础上,积极地推进永和乾坤湾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加快襄汾陶寺遗址博物馆建设,谋划建设襄汾丁村博物馆,扩建曲沃晋国博物馆打造“博物馆之城”;高质量开发文旅康养资源,加快由文化旅游资源大市向文旅康养产业强市转变。

  临汾市委五届六次全会提出:2023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跃升领先行列,2025年经济总量挺进全省三强,2027年整体工作稳居前列,为力争率先完成“两个基本实现”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放眼平阳大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一幅现代化产业画卷正徐徐展开。(山西日报记者 李宏伟)

  发展是时代的命题,时代是奋斗者的舞台。一幅以高水平发展为主题的运城画卷,正在用矢志转型的奋斗之笔精心擘画。

  5月16日,习莅临运城,就加强黄河流域生态和文物保护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运城广大干部群众牢记领袖嘱托,奋楫笃行,唱响新时代高水平发展的大河之歌。

  潮涌正澎湃,扬帆启新程。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进一步加快转型发展,奋进‘两个基本实现’”的宏伟蓝图,激起运城上下万众同频。

  追“高”逐“新”,增“智”添“绿”。运城市委五届五次全会聚焦运城实际,紧扣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5类23项96条贯彻落实举措,确立了“五大产业转型行动”,奋力构建竞争力更强、韧劲更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个任务。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第一个任务是推动转型发展。”运城市委、市政府始终旗帜鲜明地把抓转型放在经济建设的首要位置,持续强化“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转型、大抓发展”的鲜明导向,以高度的政治站位,强烈的责任意识,坚持高端引领,着力增强推进转型的政治自觉。

  于高山之巅,见大河奔涌。深刻领会习关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精准把握转型发展的内涵实质和实践要求,贯彻落实习考察运城的重要指示,运城广大党员干部把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示范区放到提升运城在山西全局、黄河中游乃至中部地区竞争力的战略高度,作为全市各项工作的总牵引、总目标、总框架奋力推进。

  落子发力,运城以项目建设架构起转型发展的四梁八柱,连续3年多聚焦546个项目,深入推动“一季一观摩一考核”常态化行动,各地奋力比学赶超,大抓项目、大抓投资、大抓招商势头强劲。今年上半年,全市共签约项目301个,总投资2335.44亿元,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项目占总签约项目的比例逐年攀升,由2020年的59%上升至86%,为转型发展不断注入“源头活水”。

  漫步运城,年度投资1073亿元的2080个项目建设正酣。抢抓新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盐湖保护开发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等“1+7”专题项目齐齐发力,势能强劲。

  今年上半年,运城主要经济指标全部实现正增长,GDP增速与全省持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3项指标增速快于全省,分别位居全省第一、第三和第五。经济“稳”的基础不断加固,“进”的动能加速集聚。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聚焦产业升级、动能转换、绿色发展,昔日的河东故地,蓬勃孕育着万鸟竞翔的生机和希望,奏响了逐步推动转型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黄河大合唱。

  智创城、智谷、智创中国、华为科技……总投资高达120亿元的黄河金三角(运城)创新生态集聚区,成功招引一批科研院所、总部经济、高新产业入驻,科创研发中心、商业服务中心、门户文化中心“三大中心”雏形已现。以创新为魂、以产业为基,运城瞄准世界前沿技术建立多个创新共同体、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全链条构建创新生态体系,不断向科学技术创新、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要核心竞争力。

  依靠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和硬核创新,运城深度谋划五大产业转型行动,奋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

  ——以新(绛)稷(山)河(津)闻(喜)工业转型发展区为主战场,加快打造新型铝镁合金产业基地、精品钢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强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破旧立新迭代升级。预计今年规上工业公司达1000家左右,制造业增加值达510亿元,新稷河闻工业转型发展区工业总产值突破2200亿元。

  ——聚焦“415”十大工业产业集群、“合汽生材”新兴起的产业地标,深入实施战新产业培育壮大行动。着力培育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优势产业链,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研发制造基地,助推全年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增加值增长12%;超前布局和发展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和人工智能、光电科技等数字产业,构建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完善制造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支持政策,带领企业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产品;谋划实施总投资1000余亿元的300余个重点项目,力争年内竣工投产100个左右。

  ——构建“果品蔬菜、饮品酿品、主食糕点、药材药品、肉蛋制品”五大产业集群,精准实施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行动,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培育引进一批大型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持续推广“运城面粉”“运城苹果”“运城蔬菜”三大品牌,推动农业“特”“优”发展,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力争省级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突破100家,市级达到350家,全市农产品加工公司出售的收益突破550亿元。

  ——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牵引,大力实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行动。深入推动文旅融合“双十工程”,加快创建关公故里、五老峰等5A级景区和河东盐池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擦亮“关公、盐湖、黄河”三大金字招牌;抓好文旅康养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创建省级文旅康养示范区;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

  ——全力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实施数字赋能加速推进行动。全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服务、大数据等数字核心产业;启动“灯塔工厂”创建行动,建设全省数字化的经济发展新高地。

  今年上半年,运城十大重点产业链营收1314亿元;工业技改投资、制造业投资额均位居全省第一;战新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6%;6个重点专业镇产值增长15%。

  站在占地10万平方米的康新科技产业园项目工地,仿佛能触摸到数字化的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协奏的强劲脉搏。聚焦智能工业制造、5G新应用、健康科技等数字产业,这座正在拔节生长的智慧产业园区,将为生产型、科技型、创新型公司可以提供多元化承载平台,加快构建支撑运城高质量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聚力发展数字化的经济产业,积极融入全省数字化的经济产业布局,运城深入运用数字技术提升专业镇、产业链及“合汽生材”新兴起的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建设5G网络、千兆光纤网络、数据中心、移动物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积极地推进制造业、能源、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改造,大力拓展数字融合应用场景,为打造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数字化的经济创新发展高地蓄势赋能。

  数字技术加持下,运城海晟源新能源盐碱渔业养殖产业园、永济硕成开张对虾养殖基地和盐湖正大工厂化养殖基地,投产达效后产值将同比增加3000万元以上。

  坚持智慧赋能,低碳转型,运城以更大力度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支持企业建设国家级绿色工厂、开发绿色产品、打造绿色园区,培育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争取省技改资金1亿元,推动钢铁、焦化、冶金、化工等重点行业领域绿色化改造,力争今年全市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认定企业达到110家。

  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推进能源互联网试点建设,积极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推动垣曲二期、绛县抽水蓄能电站等重点项目早日开工,推动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500万千瓦,占比达50%。

  坚持绿色化转型,运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底色持续向绿,规上工业能源生产增势良好,能源消费持续低位运行。今年上半年,运城全市万元GDP能耗强度预计下降3%以上。

  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运城围绕“黄河腹地、文化高地、粮果基地、产业洼地、宜居福地”5个方面,合理地布局产业,推进产城融合,勠力打造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的高品质城市。


应用范围